每次掙扎著從床上起來的時候,內心總會飄過無數彈幕“為什么我昨天不早點睡?”然而事實是,靠咖啡濃茶或是一身正氣熬過漫漫一天工作日的你,夜幕降臨后,依然選擇催眠自己,今晚要不還是晚點睡吧。“再睡5分鐘我就起來……”/ Unsplash
根據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發布的《2019中國睡眠報告》顯示,作為“互聯網原住民”的90后,平均入睡時間在23:50,是當之無愧的“熬夜黨”。夜太美,總有人黑著眼眶熬著夜。很多人在零時逐漸進入夢鄉,更多人夜色越深越清醒。深夜街頭,總有形形色色的人。/ 電影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海報
科比眼中凌晨4點的洛杉磯不再罕見。這屆睡不著的年輕人,見過深夜2點的北上廣,在5點的二線城市等待黎明,徹夜無眠的小鎮青年伸個懶腰迎來6點清晨。“每天睡不著的人太多了,凌晨3點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苦熬。”李誕說焦慮是人類進化必然,“人生的狀態就是焦慮焦慮焦慮,成功。空虛空虛空虛,找事;然后再焦慮。真的能活得不焦慮的人很少很少。”不焦慮的基因已經被淘汰得差不多了,同樣被淘汰的大概還有人類的睡眠。你無法喊醒一個裝睡的人,同樣,你也無法強迫一個清醒的人入睡。那些凌晨3點還沒睡著的人,今夜為何無眠?說著“開心點朋友們,人間不值得”的李誕,也有懷疑人生的時候。/ 《十三邀》截圖
如今,韓國年輕人被稱為Sampo一代(三破一代),字面意思是放棄三件事。因為他們已經放棄了約會、結婚和生孩子這三件事。房價太高、工作太忙、薪水又太低……較高的失業率以及經濟不景氣的狀態下,有人甚至直接拋棄了戀愛,拋棄了人情交際,拋棄一切人生希望。還沒有喜歡到可以為他放棄夢想的人,所以并沒有計劃。/ 韓劇《live》截圖
他們每天為之奔波焦頭爛額的生存問題,在別的國家依然重蹈覆轍。這一代活得并不快樂的韓國年輕人,可能是整個世界的縮影。企鵝智庫對全國范圍內25-45歲、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核心白領網民,進行了抽樣調研,撰寫發布了《中國白領網民生活&消費調查報告》。“焦慮”、“疲倦”是白領網民認為最符合自己當前狀態的兩個詞匯。“年輕人聽羅振宇,跟老年人吃保健品,從本質上來說并沒有什么差別”,意思就是他們都在利用聽眾的“焦慮感”而已。急劇發展的社會,碎片化的社交網絡切割了中國年輕人的生活,這是一個焦慮層出不窮的時代。孩子有孩子的煩惱,成人也逃不過焦慮。/ 韓劇《浪漫的體質》截圖
《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:你的同齡人,正在拋棄你》、《北京,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》、《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》……有人在販賣焦慮,有人在消費焦慮,焦慮就像空氣中的某種成分,一直包圍著我們。有人在知乎問了個問題:“為什么,越努力,越焦慮?”這個問題目前的瀏覽數高達1000多萬,回答數5000多個。在這5000個回答里,有人焦慮上不到好大學,找不到好工作,掙不到更多的錢,買不到更好的房子,養不起父母,娶不到老婆......5000個回答里,不止5000個人生故事。/ 知乎截圖
“單身狗,又沒有那么強的事業心。人生沒有重心和目標,只有當下的焦慮和急切的填充時間。”一位網友在回答里這樣寫著。“如果可以,真的好想,在知道答案以后再做選擇。然而這一切只是我癡心妄想。誰都只能在人生的考卷上慌張地寫下,那唯一的選擇。”大部分人窮盡所能,只不過是想活得不平凡一點點。/ 臺劇《荼蘼》截圖
這是2016年臺劇《荼蘼》中反復出現的一句話。《荼蘼》中楊丞琳飾演的女主角鄭如薇,是一名渴望改變平凡現狀的平凡人。鄭如薇突然得到一個升職加薪的工作機會,可是工作地點在上海。選擇工作,就會失去平凡但又甜蜜的愛情;選擇愛情,必然錯失千載難逢的工作機會。不論是發展事業的PlanA還是選擇愛情的PlanB都有得有失,唯一相同只有生活的遍地雞毛,所有選擇都伴隨著焦慮。“真的好想好想知道答案以后,再選擇。”/ 臺劇《荼蘼》截圖
《荼蘼》不是要告訴大家選擇什么樣的人生,而是告訴大家,選擇之后,就要勇往直前,不要回頭,把你所選擇的方案執行好。有焦慮情緒,未必全是壞事。畢竟古語亦云:“人無遠慮,必有近憂”。在下個焦慮失眠的凌晨,用劇中張姐的金句告訴自己:“下了決心,就不要想東想西,沒有意義。”往前走,不問歸途。往前沖,沒有退路啦。/ 臺劇《荼蘼》截圖
10月最后一天的凌晨3點,程序媛小秦在辦公室目睹了乙方工程師的崩潰全程。“那天加班測系統,怎么調試都有bug,技術公司的工程師加班加得受不了,說能不能歇一天再調。組長說那我匯報給領導,你們公司的機器不用上線了,你們再也不用調它了。”工程師當場直接哭了出來。在這之前,對方已經連續5天加班到4點,因為趕著產品上線不調試好系統不讓走。雖然最后小秦補充道,她最心疼的還是陪著加班的自己。工作多年后,我的職業理想只剩下了準時下班。/ 日劇《我到點下班》截圖
因為加班崩潰在深夜的社畜不少,生活清閑的人同樣也在凌晨無法安睡。“我工作最清閑的那段時光,每天除了上班,還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。但我卻焦慮了,感到自己在虛度時光浪費自己,迷茫得找不到方向。”網友林安說。那個夏天,林安同居的女孩子每天花枝招展地出門social,她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出門。有時焦慮得無法緩解,林安就選擇大晚上出去跑步。愛上夜跑的人,有多少人是為了放空自己?/ Unsplash
沿著凌晨的整個望京街道跑一大圈,一邊跑一邊思考人生:我是誰?我在哪兒?在做什么?生活的終點在哪里?活著又是為了什么?無論在哪座城市,只有認真看過自己城市的夜晚,才能在白天鼓起勇氣生活。2017年夏天,北辰青年做了一次“難忘的深夜不睡故事”征集。2018年9月,新世相聯合OPPO推出“深夜陪伴計劃”,和半夜睡不著的網友,交換自己的夜晚故事。那些睡不著的夜里,并不都只是刷著手機等待困意來臨。下面是一些故事的整理,或許里面也有你的過去。夜色深處,總有故事。/ 電影《地球最后的夜晚》海報
高考后第一晚,宿舍八個人去網吧CF刀戰一晚,厲害的是,凌晨三點一起做了套英語聽力,感天動地。喜歡的那個人很晚睡,特意熬夜到兩三點看他更新的朋友圈動態,或者自己發條動態等他是否會點贊or評論。熬了一周的夜,比所有室友睡得晚,起得早。在畫工圖、做機械海報、電腦模型、練畫、準備pre中度過。學工業設計真的辛苦,但一想到自己在向設計師的夢想靠近,就不覺得辛苦。有很多事情,其實不用一晚做完。/ 電影《春嬌救志明》截圖
凌晨兩點和朋友鬧掰了在路邊大哭,有輛貨車突然停下來,一個大哥跑到我面前說:“妹子別哭啦,這么晚了趕快回去。”我說:“沒事,想發泄一下。”他一直在勸我,最后和我說了一句說:“明天別讓哥在新聞上看到你就好!”15年破產,開始做滴滴司機。有天兒子在我開車時來電話,因為服務過程中接電話會被投訴,我一直沒接。乘客說:“接吧,小心點開。”家人不知道我跑滴滴,問我:“爸爸你還在廣州出差嗎?”我說:“是。正在回酒店,寶寶早點睡,爸爸先掛了。”
掛了電話以后,眼淚一直不爭氣地流。乘客大哥下車丟給我一百塊錢和兩句話:“這樣的夜晚,哥十年前也經歷過,都能過去。”“打電話不要說爸爸先掛了,不吉利,要說爸爸收線了。”每個無眠夜晚,都有無言故事。但只有經歷過凌晨3點夜晚的冷,你才會發現生活還值得搶救一下。都市的每夜凌晨3點,都值得被書寫。/ Unsplash
據某電商平臺數據,2019年1月至8月,90后購買進口助眠類商品人數占總消費人數的62%,褪黑素類產品90后消費占比85%。包括褪黑素在內的助眠產品,成為很多年輕人的選擇。依賴藥物助眠的年輕人有沒有想過,你之所以成為睡眠特困戶,并不是因為你真的患上了失眠癥。每天凌晨兩三點在微博立一個flag,“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”;建一個名為“12點睡覺”的微信打卡群,倡導“在夜里12點前睡覺”;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在聚會上科普熬夜的危害后表示,“不瞞你說,我也熬夜”。有多少人的生活,在夜幕降臨后才開始鮮活。/ Unsplash
“當我熬夜到兩三點,才覺得真正擁有生活。” 很多人白天工作太多太忙,時間都被別人占去,晚上不想睡覺,這就是“報復性熬夜”。對“報復性熬夜”的人來說,這是一天當中最后一道儀式感。報復被剝奪的時間,證明自己仍然自由。報復白天的不如意,在黑夜里,摸索到讓自己滿意的存在方式。按照個體心理學開創者阿德勒的說法:當人們因生理或心理問題感到受挫,便會不自覺用其他方式(或在其他領域)來彌補這種缺憾,緩解焦慮,減輕內心不安。白天的城市和晚上的城市,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打開方式。/ 電影《春嬌救志明》截圖
“報復性熬夜”的快感,其實來自自我防御機制的一種“補償心理”。熬夜所產生的多巴胺式快樂,往往其實無法給人真實情景的安慰。網友@第七顆失眠星球說,快樂有三種,分別是多巴胺快樂、血清素快樂、內啡肽快樂。
多巴胺的快樂轉瞬即逝。血清素的快樂雖然會讓我們變得積極,可一旦缺乏又會使人陷入焦慮。說到底,只有內啡肽的快樂才是持久的,它帶來滿足和幸福,讓人久久不能忘懷。
如何才能獲得內啡肽呢?就是需要長時間的、連續性地去做一件事。你值得真正的快樂。/ 日劇《四重奏》截圖
“有一個奇妙的時間點,在那個點之前,人會感到非常疲憊,一旦越過了那個點,身體就又會充滿了活力,就又會感到振奮。”這就是內啡肽。
“所以我希望我人生中的快樂都是由內啡肽引起的,為此我愿意付出等價的努力。”李笑來在《時間的朋友》中說:“無論你做什么,時間是沒辦法管理的,時間也不聽從任何人的管理,它只會自顧自一如既往地流逝。”英雄就是,認清生活真相依然熱愛生活。/ 日劇《四重奏》截圖
為了完成任務而晚睡才叫熬夜,正常喜歡晚睡這是享受生活。如何能夠安全地渡過凌晨三點?去直面你的焦慮與渴望。“每個人的生活中,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種壓力。” 精神病學教授吉拉德·薩納科納說,但你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壓力事件的看法,從而減少焦慮。“焦慮就像是燃料,它可以讓壓力之火一直保持熊熊烈火之勢。所以,你應該做的是,找到燃料,然后把它扔掉,再想辦法把火滅掉。”希望下次凌晨三點見到醒著的你,是面帶微笑被貓踩醒。[1] 中國白領網民調查報告:焦慮和疲倦是最認同的兩個標簽 | 企鵝智庫
[2] 有壓力?變焦慮?這可不是一回事 | 神譯局
[3] “報復性熬夜”:“白天不值得”正在消耗生命 | 中國青年報
[4] 深夜不睡的人都在渴望溫柔 | 新世相
[5] 今晚我準備忘掉你 : 我們收到了500個人深夜不睡的故事。 | 北辰青年
[6] 那些不睡覺拿命抵抗焦慮的年輕人 | 木沐
[7] 70年7代人的睡眠煩惱|2019睡眠報告 | 肖明超趨勢觀察